从汪品先院士视角看中国海洋经济和深海探索新成就

来源:第一财经 | 2023年05月09日 16:13
第一财经 | 2023年05月09日 16:13
原标题:从汪品先院士视角看中国海洋经济和深海探索新成就
正在加载

  国家自然资源部近日宣布:我国海洋经济强劲复苏,海洋资源供给稳定提升。其依据是二零二三年第一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3万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国民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2%。而一季度报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9个,批准用海面积约16.6万亩,涉及投资额约880亿元。同时,海洋渔业生产稳步增长,“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一季度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个,涉及海域面积共超过11.3万亩,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4%,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4.9%。而且,海洋油气产量平稳增长,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6.5%,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渤海湾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建造取得新进展。

中国深海科技探索全面加速,直接赋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五月,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位智库人士经充分交流后一致判断: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这个数字意味着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而且也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入海洋经济强国的行列。在此蝶变时刻,笔者非常感恩汪品先院士多年来的启迪。我和老人家相识于二零零七年,当时在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兼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教授的直接提议下,上海市科协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常举行科学家与社会科学院之间的发展座谈会。因我当时已经在研究海洋经济课题,故有幸和汪品先院士直接对话和结对。

同济大学教授、世界级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前辈近影

上海参与研发的国产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而作为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的同济大学资深教授汪品先院士曾这样阐述:从经济角度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如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高居世界海洋经济首位,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深水油田。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水深超过1000米的水域。海底有待开发的资源非常丰富,现在还只是起步阶段。比如海底的微生物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在千年以上,但人类尚不知如何利用其“长寿基因”;太平洋一片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可供人类使用几十年,但开采利用技术尚待研发。

  同时,深潜、深钻、深网是当今探索深海奥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潜科学考察、国际大洋钻探和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深潜是直观的深海探索,但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局限性。深潜最深只能到海底,从海底往下得靠钻探,这就是深钻;深潜的运行时间只能以小时计,想要长期连续观测就得将传感器放到海底,联网观测,这就是深网。深潜、深钻和深网,共同担起深海探索的技术重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三深”格局,深海科考进入快速发展期。

  汪品先院士特别提醒:由于深海开发尚处起步阶段,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时有灾难发生。2010年,墨西哥湾一口创纪录的深水油井打开了大油田,但是钻井平台爆炸导致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50万立方米的原油漏入墨西哥湾,造成史上最严重的海上事故。进入深海不仅要防止灾害,还要关注环境保护。深海的特点在于连通性强,而且有大量的“慢过程”,深水珊瑚上千年才长一株,多金属结核百万年才长几厘米。污染物质的排放或者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要比在陆地严重得多。人类在深海面前还是个小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深海科技,决不能带着“淘金”的狂热去开发深海。开发深海,大量技术上的新挑战还在前面。

  令人感动的是:在深潜探索方面,汪品先院士总是身先士卒、义无反顾!汪品先院士常说,“我到了60岁才开始真正进入角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1960年,汪品先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加入学校刚筹建的海洋地质系,当时条件格外艰苦,学校连个小舢板都没有,海洋研究只是一纸空谈。在简陋的条件下,汪品先和同事对海底表层泥土进行采样,研究沙子里的海洋微体化石,写了一本《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在同济大学任教的汪品先还在研究从几十米深的浅海里打上来的石头。但早在1968年,美国人就已经领头在四大洋到处打钻研究深海。王品先院士后说过:“我们直到1978年出国考察,才知道国外都在研究深海,非常吃惊”。

  直到1985年前后,我国才成立了中国大洋钻探的组织着手研究深海。但刚开始很少有第一手的数据,只能用国外科学家调查的数据搞研究,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有一条专业的大洋钻探科研船“决心号”,想要搞深海钻探,必须加入他们的“大洋钻探计划”才有上船搞科研的名额。一直到1997年,我们国家才终于通过了申请,真正开始做深海研究。1999年2月,汪品先63岁,终于登上了“决心号”;似乎有大器晚成的感觉呢!

  这次航行,最重要的是在南沙打了一口深钻的井,这也是至今南沙唯一的科学深钻井。通过这次深钻,我们终于能有机会深入了解南海。后来在南海的石油勘探,也多亏了这次航线的钻探结果。从这之后,我们有了中国南海的一手资料。虽然一度也落后30年,但以汪品先为代表的中国海洋地质学家团队追赶的很快;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直接赋能深海探索。

  深海探索的成就,缔造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如一方面,我国海洋传统产业平稳运行并蓄势待发。海洋产业的主要领域主要包括:海洋造船、海洋能源、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而今年一季度,我国三大造船指标:新承接海船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66.9%、13.2%、34.6%;且这三个领域,已经超越韩国和日本。

  另一方面,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特别是今年一季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交付订单金额是上年同期的4.2倍。海上风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机组大型化、轻量化进程加速,规模效应、零部件减耗为机组成本带来下行空间。除此之外,我国海洋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如海上风电机组就首次进入日本市场,成功交付3台3兆瓦风电机组。而同时,海洋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如信息化、智能化的玻璃钢远洋金枪鱼延绳钓船交付使用,天津港集团建成全球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等;真可谓成就斐然!

  令人尊敬的是:现在87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日常依然坚持两项工作:一是继续做大洋钻探,另一个就是给社会各界尤其是孩子做好科普工作。如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发现好书”,在中宣部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2年度“中国好书”榜就在这一日揭晓。汪品先院士的《科坛趣话》(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书海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中国好书”。在《科坛趣话》一书中,中国深海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汪品先院士,以院士的高度、学者的情怀、科学家的视角,剖析科学的文化本性,阐述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科坛趣话》全书一共六章四十九节,前四章集中讲科学家,后两章主要讲科学珍闻;即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特别是故事避免了传统的正面介绍,而是从错误和争论入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在科学趣闻的花丛中“采蜜”,提炼出理性认识来拓宽视野;在穿越时空的阅读中“悟道”,看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真实位置。

  这本最新的汪品先院士著作可读性很强,笔者和小读者张昕竹都受益匪浅。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两者互为条件,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偏差。”“时至今日,我们的短板还是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而创新不足的根子在于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呼吁‘科学与文化’结合的道理。”

作者和小读者张昕竹一起交流汪品先院士的科普著作《科坛趣话》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编辑:陈瑞姬 责任编辑:丁鹏飞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从汪品先院士视角看中国海洋经济和深海探索新成就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