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蓝海中国》研讨会:以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勾勒“海洋强国”的时代梦想

来源:广电头条 | 2022年01月22日 10:48
广电头条 | 2022年01月22日 10:48
原标题:纪录片《蓝海中国》研讨会:以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勾勒“海洋强国”的时代梦想
正在加载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有着一条绵延的海岸线。众多个独具特色的城市点缀于此,共同呈现出独特的海洋景观和蔚蓝家园的美好。2021年12月3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打造的纪录片《蓝海中国》第一季在央视网多终端正式首播。作为我国首部以沿海城市为题材的纪录片,《蓝海中国》第一季通过聚焦十座城市,塑造海滨城市的新形象,讲述“海洋强国”的新探索,展现海洋建设的新成就。开播以来,不断收到业界好评和观众认可。

    近日,纪录片《蓝海中国》研讨会在京举行。《蓝海中国》主创团队代表、业界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围绕《蓝海中国》进行了充分翔实且具有专业性的分析,对《蓝海中国》在海洋纪录片领域的创新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人间烟火中挖掘海洋故事

呈现海洋探索的新视角

    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叙事逻辑是《蓝海中国》的最大形式亮点所在。在创作思路上,《蓝海中国》摒弃了既有创作常见的宏大叙事观,也不只聚焦于自然、美食等单个侧面,而是融入更多现代风情和时代气息。因此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手艺的传承,看到了现代渔业的科技感,看到了对灯塔的守护,也看到了每个沿海城市平凡百姓脸上洋溢的笑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本次研讨会上,到场嘉宾对《蓝海中国》不吝赞美之词。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李航书记认为《蓝海中国》以讲故事的形式从普通人视角揭示时代,不同于风光片、美食片,它以多视角结合城市特色从多角度切入,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蓝海中国》会把当代中国的海洋风貌很好地记载下来。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张海文所长表示:《蓝海中国》内涵深刻,具有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意识、立意新颖,具有较好的切入角度、选材丰富。

    在千百年形成的海洋文化之中,正是由人构成了海洋故事的核心。因此对人的关注,也正契合着《蓝海中国》想要呈现的主线逻辑。而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来展现纪录片的叙事脉络,会使得整个纪录片的观感呈现更为生动,《蓝海中国》便凸显出了这一较强的可看性,在艺术创作与真实纪录之中找到了最佳的平衡。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教授赵曦认为:《蓝海中国》选择城市里的人以及各种事件,和我们整个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的脉搏是非常契合的。同时选择的人物也是多侧面,显示了海洋城市对外的开放和它的胸怀,呈现的基调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了理想、梦想和期许,这和整个我们社会大的基调、文化自信以及改革开放成就也是非常契合的。

展现人、海、城的和谐关系

汇聚海洋中国的新气象

    《蓝海中国》沿着对海岸线的关注,聚焦沿海城市的前世今生和时代脉动,这些城市无一不是在云奔潮涌之间,自信舞动着青春活力之潮、创新变革之潮与和谐发展之潮。因此,《蓝海中国》围绕着人、海、城的和谐关系,展现海洋故事主体人物的海洋情怀、展现海洋城市的汹涌澎湃,更展现一座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以人、海、城三点的汇合,共同向观众亮出了一张蔚蓝色的“海洋名片”。

    《蓝海中国》总导演杨乘虎表示,《蓝海中国》代表着蓝海赋予的创新机遇,创新空间,以及与海洋相关的新职业人群的一种生活状态,《蓝色中国》将海洋文明、海洋文化融汇进来,关注人与海的和谐发展问题、中国人的海洋故事以及理想奋斗的时代故事。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以“多声部与交响性”来概括《蓝海中国》。“它以各种方法和策略给城市画像,充分挖掘了每一个城市与海洋有关的部分,将海洋作为一个核心构建意义,推进叙事的语境,在海量素材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个性化案例和故事。通过六七个典型化的个性化的故事和谐呈现出一个城市整体的形象。结构上是多声部,整体是交响性的,实现了海洋故事与多彩故事的结合,非常有感染力。”

    同时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对《蓝海中国》的节奏风格给予了高度认可。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认为:《蓝海中国》在叙事方法上是带有散文随笔的形式,以一个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的节奏风格展开,而并非一些片子有着过于强烈的艺术追求,淹没了叙事本体的传播。它把海、城、人的关系交待地非常清楚,把人与海的和谐发展也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梁君健也表示:《蓝海中国》在文体和风格上有着一定的变化,更短、更快、更加故事化了,叙事节奏很快,这样的故事基础上我们看到很多创新性。

    实际上,轻快的节奏具有着更强的文化感染力和情绪感召力,这对于年轻受众来说有着更强的吸引力。让更多人领略海洋之美、认知海洋并热爱海洋,也是《蓝海中国》创作团队希望努力达成的价值主张。

“海洋强国”战略注入力量

着力对海洋思考的新认知

    生动的纪实镜头,不仅让《蓝海中国》展现出了每座城市因海而名、因海而兴、因海而美的变迁脚步,同时也用真挚的情怀引领更多观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力图将之打造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传播窗口。因此,《蓝海中国》更重要的创作意义在于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更强的力量,引导观者实现对海洋的新思考与新认知。

    对微观细节和宏观战略的融合呈现,也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海洋题材是一个富矿,怎么布局很重要。片中有很多数字化量化的处理,同时用小人物带入去呼应大时代,观照大时代。沿海城市一个接一个,从天到地,从海到天到人心,一个色系,潜力无穷,这里面很多内容颠覆了我对海洋传统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认为:纪录片本质就是基于真实的诗与思,诗就是艺术表达,“思”就是观点。从气质上看,《蓝海中国》也是拍得很从容,不急不躁。内容上看,《蓝海中国》拍出了人的风貌、人的信念和人的情谊,也用城市的剪影拍出了城市的特质和性格,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和海之间的关联度,同时拍出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和行动,拍出了一个国家的蓝图。

    对于《蓝海中国》来说,便是要在渔歌帆影、水蓝沙白的海洋文化之中勾勒出一条容易让人理解并接受的“思想主线”,为纪录片的创作融入较强的思想价值。

    对此,《蓝海中国》总制片人丁鹏飞在研讨会上介绍道:我们认为《蓝海中国》是为了国家的需要,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这个宏大的战略落在我们作品上也是为了汇聚在整个中国与海洋战略相关,与海洋城市建设相关的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创作与表达的目的就是向大众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掀起全民关注海洋的浪潮。

    可以说,《蓝海中国》正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呼应,也是利用纪录片创作的形式,为“海洋强国”战略鼓与呼的典型样本。在这一过程中,央视网也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创作和传播平台的主动担当,对坚定“蓝色信念”、培育“海洋精神”作出坚定回答,积极为我国海洋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央视网副总编辑、《蓝海中国》总策划唐晓艳则表示:央视网近年来围绕“青年+”战略,推出一系列口碑热度兼具的纪录片IP作品。除了在纪实人文领域的深度布局,以《蓝海中国》为代表的纪实性科普性兼具、围绕垂直领域展开的纪录探索正方兴未艾。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上中国”项目发布活动在北京举行。“海上中国”项目以“1+1+3”模式构成:一个专业频道——央视网海洋频道,一个重点项目——纪录片《蓝海中国》和三个重点平台——国际海洋发展智库、海洋城市创新传播计划、海洋高校产能转换平台。央视网将以此为契机,致力做好海洋报道与宣传,打造我国最权威的全媒体海洋宣传服务平台。

    央视网总经理王冰松在研讨会上表示:《蓝海中国》是具有开启意义和引领意义的,下一步我们将从资讯到平台到产业各个方面进行深化,发挥好媒体在海洋事业中的作用。

结语

    《蓝海中国》以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勾勒“海洋强国”的时代梦想,展现生生不息的海洋精神,而这种创作路径还将得到深化和延续。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对即将到来的第二季创作提供了具有更多思路的启迪。多方力量的汇聚,必将让《蓝海中国》未来的创作不断超越,更完整地呈现中国海洋的独特故事,汇聚更多人关心海洋,并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持续性的力量补给。(文/朝明)

编辑:姚敏 责任编辑:丁鹏飞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纪录片《蓝海中国》研讨会:以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勾勒“海洋强国”的时代梦想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