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怎么建

来源:深圳特区报 | 2023年05月23日 16:37
深圳特区报 | 2023年05月23日 16:37
原标题: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怎么建
正在加载

  漫画:颜庆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圳向海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强化。日前,经深圳市政府同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的《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也全面发布。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赵 鑫

  ■ 嘉 宾: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黄庆波(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大连海事大学深圳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教授)

  《规划》是指导深圳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方略

  主持人:《规划》出台的意义有哪些?

  王义桅: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除了陆地的可持续发展外,还有海洋。尤其是陆地发展受限以后,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不仅是未来能源、科技、原材料的源泉,还是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理应在海洋治理上先行先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拓展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系统治理,同时加强新型海洋文明建设,构建基于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新型海洋文明,强调人海合一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规划》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谋篇布局,对于深圳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李长安: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对于我国来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是我国海洋经济强省,而深圳是海洋经济强市。此次《规划》的出台,不仅为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勾画了蓝图,也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新增长极,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黄庆波:《规划》出台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现实意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后,深圳相继出台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以及《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逐步丰富了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内容。此次《规划》的出台,是对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指导深圳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方略。《规划》准确把控了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的“全球海洋经济引领者”“全球海洋科创新标杆”“全球海洋文明示范区”“全球海洋协作主平台”四个发展定位,突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科技、绿色”等核心要义。

  产业是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

  主持人:2022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9.7%,从《规划》设定的指标看,203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 的比重要达到13%。要达到这一目标,您认为深圳主要的发力点在哪?

  黄庆波:一是项目牵引。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航运服务、涉海旅游、海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一批大项目,尽快培育深圳海洋经济支柱产业。二是科教推动。吸引更多海洋大学和涉海科研院所入驻深圳,增加海洋智库和海洋产业园数量,形成产业、金融、法律、全球治理等领域的涉海人才集聚效应。三是区域联动。加强“深莞惠”“深惠汕”“粤港澳”“广深港”区域联动发展,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与北部湾、海南自由贸易港、福建等地互动发展,打造国家南部海洋经济圈。

  王义桅:海洋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靠科技,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能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海洋关键技术攻坚,推动成果转化,促进关键技术国产化。同时,要普及海洋知识、深化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人才,在海洋科技创新的源头发力。现在追求的GDP不是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而是更高质量、更有科技含量的GDP,它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代表新型海洋文明。

  李长安:深圳要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产业。产业是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规划》已经提出要加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海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建设。其次是创新。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向海洋产业集聚。再次是人才。要强化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导向,选拔培养一批海洋基础研究优质人才和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洋人才,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海洋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下海的意义在于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规划》提到要引导“产业下海”,您如何理解?产业下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黄庆波:产业下海主要是引导电子信息、生物等现有陆域优势产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延伸,全面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级。产业下海既可以推进陆海产业经济融合,实现陆海资源互补协调发展,又可以为深圳产业链延伸提供更大空间。产业下海的周期长、工程量大、成本高、风险大,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产业下海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加快完善海洋基础设施,提供更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解决“下海企业”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发挥政府顶层设计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投资方式多样、投资规模持续增加的投融资体系,为新兴产业“下海”奠定基础。三是要注重陆海统筹的全域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李长安:产业下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短板”,比如相比青岛、上海等海洋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深圳海洋经济的总量仍有待提升,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高端海洋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优势产业下海难,海洋科技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缺乏海洋成果转化重大平台等。因此,政策必须凝心聚力,加强地区协作,强化科技引领,尽快把深圳打造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王义桅:产业下海的意义在于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下海可以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促进海洋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引领和带动海洋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要注意相关规则体制机制标准的建立,一方面要建章立制,规范相关主体行为,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另一方面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产业下海,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编辑:陈瑞姬 责任编辑:丁鹏飞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怎么建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