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凤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实力雄厚、海洋产业特色鲜明、海洋创新能力优势明显的沿海城市,天津有率先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优越条件。因此,要抢抓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和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塑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为载体,以高层次海洋创新人才为支撑,是推动形成“海洋型”开放新优势的核心动力。为此,应围绕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和推动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会集等方面,找准着力点,全面激活创新活力,在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优化海洋科技创新生态,打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培育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在于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聚集优质海洋科技创新主体,突破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推进优质海洋创新主体协同攻关。加强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深度合作,推动国内外海洋领域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海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我市现有海洋智库机构,联合京冀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共同建设海洋院士工作站、海洋高端人才孵化器、海洋创新团队等,打造京津冀海洋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效科技供给。
重点攻克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点聚焦海洋装备、海水淡化与化学资源提取、海洋油气、海洋能利用等优势领域,集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海洋人工智能、深海研究与技术开发、海洋卫星观测和监测等海洋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强化海洋技术原始创新,提升海洋未来产业科技供给能力。强化海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构建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联合攻坚模式。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支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对接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海洋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国际、区域海洋技术成果对接交流活动,积极承接国内海洋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载体能级
培育海洋传统产业新优势、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活力、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既是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提升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载体能级的核心内容。
培育海洋传统产业新优势。通过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赋能等手段,推动海洋油气开采、石油化工、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传统海洋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促进新旧产业相互赋能,以海洋领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带动产业结构与形态梯次升级。
激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活力。优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模式,以“补链”“延链”和“强链”为主要抓手,延伸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补强港口航道工程产业链、海洋能开发利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更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加速形成海工装备高端产业集群。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化,提升海水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海水淡化制造业、补齐海水淡化服务业短板、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上下链条协同联动、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
开辟海洋未来产业新赛道。立足研发基础、产业基础、市场基础与发展需求,顺应全球海洋科技革命和海洋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提前布局海洋领域前瞻性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海洋产业创新高地。基于未来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聚焦海洋新材料、深海探采、海洋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安全、海洋合成生物、海洋自主信创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海洋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积极拓展海洋未来产业新场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海洋领域若干前沿技术应用和未来产业融合场景,加速海洋未来产业发展。
会聚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智力支撑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加快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应进一步完善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持续会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加快形成知识和智力密集优势。以“产学研”高度融合为目标,探索“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应用场景”新型海洋人才培养方式,率先建设海洋未来产业示范基地、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学院,开展专业海洋人才培养和实训,构建“科教产用”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围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的具体需求,重点支持博士点建设,动态调整学科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储备一批适应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学历、复合型人才。
打好高水平人才会聚“组合拳”。依托我市“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建设重大工程计划,选拔培养一批海洋基础研究优质人才和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洋人才,形成多层次的海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项目为牵引,制定和实施海洋领域创新拔尖人才战略规划,完善“揭榜挂帅”制度,着力培育海洋高精尖人才。发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海洋人才引进、项目落地上的作用,举办高规格的国家海洋产业创新大赛,加快培育引进海洋高层次技能人才。
健全人才配套政策。将海洋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兼职引进等柔性方式引进海洋高端人才。不断创新海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更开放的全球海洋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加大一流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从而为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