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 提升城市能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17:31
光明网-《光明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17:3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明确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深圳市拥有26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年来相继提出“海洋强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等城市定位,以期实现面朝大海提升城市能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兼具了全球城市、海洋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其中海洋文化的传承、建构和创新不可或缺,甚至成为决定着海洋城市能否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关键要素。

  向海而生,深圳所在地区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记忆。历史上,深圳与海洋关系十分密切,在地理空间上处在海洋文化地带,孕育出丰富的海洋文化元素。历史上的深圳地区,先民们适应濒海环境,渔猎采集、耕海牧渔,形成了自身的海洋文化特点。距今约7000年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遍布贝印纹、水波纹陶器,标示出咸头岭文化的海洋特色。秦汉以来,沿珠江的海外航线陆续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唐宋元之时,深圳地区已成为“海丝之路”的必经之地。明清以来,深圳地区扼守珠江口航道,成为海防要塞,海洋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南头半岛顶端的赤湾,地处“粤省前哨、门户”,是明清广州海上丝路航线上的重要驿站和停靠补给点,“扼外洋要害之冲,护卫虎门、澳门,以作保障”。自明代开始,传承数百年的天后宫“辞沙”祭妈祖等传统民间习俗,见证着深圳与海洋的深厚联系。近代以来,深圳地区领风气之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中西文化交汇碰撞,海洋文化在吸收、改造、融合中原农耕文化和西方文化成果基础上,孕育出了包含诸多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等海洋文化的特质,构筑了深圳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也为改革开放时期深圳文化的演进奠定了精神基础。

  向海而兴,深圳文化中跳跃着移民与海洋特质的双重变奏。改革开放为深圳带来全国各地的移民,移民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底色。移民文化的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与海洋文化中的冒险、开拓、团结互助等精神,具有高度的共通性。深圳文化包含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创造”“开放包容”“关爱他人”等重要特质,具有移民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来源,是这两种文化相耦合的结果,并最终融汇形成敢闯敢试、包容创新、埋头苦干的城市文化气象。

  与此同时,海洋文化对深圳市民生活的塑形作用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振兴,大鹏所城、赤湾天后宫、南澳渔村、沙井古墟和沙头角鱼灯舞、疍家人婚俗、“辞沙”祭妈祖大典、沙井蚝等一批海洋历史遗存活化唤起,海洋历史文脉得到延续。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使市民拥有了更丰富的海岸休闲生活,深圳成为世界级滨海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条件日渐成熟。可以说,开放包容、流动多元的海洋文化,为深圳塑造有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建构形成了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

  向海而强,海洋文化助推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应当注重海洋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海洋文化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提升“向海而强”的城市文化价值,增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深圳的自然山海、沙滩、海岛、历史人文、自然遗迹等全要素资源十分丰富,福田、南山、宝安、盐田、大鹏新区、深汕合作区等地区直接拥有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要强化海洋文化的外部性、开放性,利用深圳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发挥“设计之都”作用,进一步拓展国际海洋文化交流合作,打造一批代表深圳海洋文化历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巩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设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激发海洋文化的创造性、开拓性,加快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洋新兴产业高地。

  作者:杨建(广东省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编辑:李健 责任编辑:丁鹏飞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面朝大海 提升城市能级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