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
福建
依山面海、潮涌东南
福建人
傍海而居、拓海而荣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福建人以大开放的胸怀和大进取的气魄
搏击于波峰浪谷间
逐渐形成具有外向性、开拓性、
包容性、和平性特质的海洋文化
有海水处即有福建人
当下
四海一家、人海和谐等文化理念
已深入人心
人生海海,福建向海
AI眼里的福建又是什么样呢?
福建日报AI福建实验室制作的
这份AI视频,带你探秘
不一样的福建海洋文化!
一起来看看吧↓
[!--begin:htmlVideoCode--]d8cae0ecb7a843ffa401df53d99517a9,0,1,16:9,news[!--end:htmlVideoCode--]
2024年6月8日
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
和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
《福建日报》从3日起开设“向海”专栏
并推出“海洋文化公开课”联版
与此同时,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推出
“向海·海洋文化公开课”专题融媒报道
展现福建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的
生动实践
寻访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蓝色密码
6月3日至5日《福建日报》
连续推出系列特刊:
万古造化聚山海
千载风流绘宏图
百舸争流沐东风
一睹为快↓
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
交织在福建人的DNA里
海洋兴则福建兴,海洋强则福建强
向海图强
是福建人长久以来的
现实追求与精神特质
《福建日报》高度重视海洋宣传
推出“闽仲平”重磅文章
《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乐章》
全文如下——
一
海是什么?《说文解字》载: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她是生命的摇篮、物产的宝库、心灵的原乡,孕育了生命、促进了发展、连通了世界。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先民们食海而渔、傍海而居、赁海而市、喜海而歌、敬海而祭、识海而述,不仅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也逐渐生发出与海相关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以及由此所呈现出来的视野、胸襟、气魄等,涵育出囊括海纳百川、尚新图变、四海一家、人海共生等内容的海洋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人类向海洋大进军的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球的最后疆土,人们不断深入研究海洋的奥秘,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和谐相处之道。在这漫长过程中,逐渐生发出不同的海洋思维、意识、观念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海洋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乎国家兴衰安危。建设海洋强国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历史宏愿,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传承弘扬中华海洋文化,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对于增强人们海洋意识、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有效应对海洋权益争端、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
长达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彰显着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襟山带海的地理特征,促使福建先民们以海为途、拓海而荣,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外,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生机盎然的“海上乐园”。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人以大开放的胸怀和大进取的气魄,搏击于波峰浪谷间,将海洋纳入重要生产生活内容。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闽人逐步融合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并在穿洋越海与沿途区域人民密切交流中,生成福建深层的海洋文化意识,成为中华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看漳平奇和洞、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史前遗迹,勤劳勇敢的先民,以泰然自若的姿态和勇气走向海洋、跨越海峡、驶向深蓝,给考古专家、人类学家留下一条条远播于南岛语族的“草蛇灰线”。
听“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喧嚣繁荣,东冶、甘棠、刺桐、月港、厦门等港口次第繁盛,从福建商帮的赶海弄潮到海外商贾的安居乐业,再到“世界茶港”的风云际会,海上贸易在梯航万国中不断拓展延伸。
思“倒海翻江卷巨澜”的伟大先贤,郑和、王景弘带领下西洋的船队满怀自信驶离长乐,亲仁善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怀着“不能制海,必为海制”的忧患意识,著书立说、兴办船政;还有那夹杂着辛酸、痛楚和冒险、闯荡复杂生命情感的搏海英雄,他们在风雷激荡中闯出闽人的智慧、血性与风骨。
唱“爱拼才会赢”的弄潮儿,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从“三来一补”起家、“三闲”起步,到民营经济大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港澳台侨闽籍同胞心系桑梓投资兴业、崇文重教,为福建发展、家乡建设、文化繁荣凝心聚力。
……
有海水处即有福建人!透过历史的长镜头不难发现:福建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拓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质,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不断吸收外来文明,从区域走向全球,形成海陆互动的大格局。
向海而兴,背海则衰。新时代只有主动迎接新的海洋思潮,营造有利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环境氛围,才能不断激发海洋文化基因的活力,焕发崭新光彩,为福建海洋事业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三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海洋情怀,在福建工作期间,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始终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
万顷碧波可耕田。每到一处履职,习近平同志都心系海洋。
在厦门,牵头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中开展中国特色的自由港发展之路的最初探索,直到今天对厦门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宁德,要求“耕海牧渔”,念好“山海经”,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半壁江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理念,认为沿海地区要想富,要先建港,要求“把三都澳规划好、开发好”。
在福州,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指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
1996年起到省里任职后,反复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加大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力度,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九五”期间(1996—2000年),福建海洋经济产值年均增长18%,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多5个百分点;2000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居全国第三位,“海上福建”风起帆张。
海洋强省,离不开繁荣的海洋文化。习近平同志将鼓浪屿视作“国家瑰宝”,统一规划并进行保护与建设;大力支持创作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提出“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鸟先飞”意识;走进林则徐故居,强调要学习其“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多次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勉联。
福建是绵延千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习近平同志关心支持海丝文化保护与传播。在湄洲岛调研提出“要丰富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妈祖文化”;开启了泉州海丝遗迹的申遗之路;亲自提议的在舞剧《丝海箫音》基础上改编的《丝路梦寻·海》作为开场歌舞,于2014年亚信峰会登上国际舞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同志决定修复福州琉球馆,率团赴那霸参加两市结好10周年纪念活动。从武夷岩茶到坦洋工夫、德化白瓷,从“十邑一家,情系福州”题词到“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致辞,高度重视福建特色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搭建起扩大“朋友圈”的桥梁纽带。
深谙福建海洋文化精髓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出访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3月,总书记来闽考察,明确指出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强化海洋生态保护。
四
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认识海洋、走近海洋、开发海洋的历史。大海载着经济文化之舟不断冲破地域的壁垒,把世界各地人们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
海洋兴则福建兴,海洋强则福建强。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头堡,在近代激起了中国人向海图存的危机意识和复兴使命,在改革开放中又得风气之先。
进入新时代,福建始终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坚持向海图强不放松,海洋事业产业一体推进,奋力追逐建设海洋强省的“蓝色梦想”——
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海洋生产总值连续8年保持全国前列,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等指标居全国第一,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海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安装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建设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造全球首创的深海2500米采矿船,在穿山过海的福厦高铁线上试验成功时速453公里新一代动车组……创新创造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活力。
海洋文化教育持续提升。厦门国际海洋周、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已成为展现我国特色文化和海洋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海洋文化申遗取得历史性突破,举办首届开海文化季,推动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深化。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呼唤着海洋强国的进程,海洋日益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主题。中华海洋文化,启于历史悠久的耕海牧渔和扬帆远航,承于近代艰苦卓绝的海洋开发实践,也必然兴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
面对新时代海洋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福建具有突出的先行优势。我们应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持续铺陈海洋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福建海洋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推动海洋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助力复兴号中国巨轮扬帆远航。
五
福建海洋文化作为福建地理、族群与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晶,不仅是福建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传承弘扬福建海洋文化,要在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长期在福建工作,其间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弘扬海洋文化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牢记人民领袖的“海洋情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对人民领袖的深厚爱戴之情转化为推动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承弘扬福建海洋文化,源在扎根人民。福建海洋文化是千百年来八闽人民经略海洋的智慧成果。满足人们对海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衡量海洋强省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要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涉海痛点和短板重点施策,保障公众享受碧海蓝天的亲海权利。实施海丝人文交流工程,创新海洋文化传播方式,扩大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进海洋福祉。
传承弘扬福建海洋文化,重在催生动力。认识海洋价值、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并激发自觉行动,将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实践,培育积极进取的海洋文化意识,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激烈国际海洋权益竞争中彰显中华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凝聚力和影响力。
传承弘扬福建海洋文化,突出表现在赋能产业。发挥福建省海洋文化优势,推动海洋文化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海洋文化与旅游、信息、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能量互济。发挥海洋科研院所作用,培养一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高素质人才,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六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福建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蔚蓝的海洋,孕育着无限希望。
向海而歌,奋楫逐浪。悠远绵长的福建海洋文化,流淌着闽人与海洋相拥逐梦的故事,其中有风险和挑战、激情和勇气、智慧和力量、希望和梦想,既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传统,也包含着无限的惊奇与可能。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当今世界,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将不断扩大海上“朋友圈”,持续加强互联互通、密切经贸往来、推动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为世界贡献海洋治理的福建智慧、福建成果,助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人生海海,敢拼会赢。海洋强省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海洋文化,持续赋能福建高质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
福建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
海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舞台
宽广而明亮
海洋强省建设的前景
光明而灿烂
乘着海上福建的巨轮
我们一同乘风破浪!